这个时期所有种族的所有种族都忙着探索宇宙,不管能不能开利用,总之先宣称资源主权。有关于行星的开技术相当成熟,但恒星开技术还在探索之中。
战争虽然偶有生,但由于本身技术水平较低,况且“星际殖民”这块蛋糕还没有被分完,因此战争烈度并不是很高。
而在这个可以说是欣欣向荣的时期,恶魔族学者艾莉尔拉翁西尔刻对“阿斯洛夫循环”提出了质疑。
她质疑的方面主要有两点,
一,阿斯洛夫循环是否是正循环。
其实很容易注意到,在“阿斯洛夫循环”的表述中,展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被描述为“不同程度的促进”。
那么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可以很轻松的认为展度必然是越来越快的。实际上在当时各大种族的展史中,大部分时间也的确如此,些许小小的停滞年代也被视为自然的误差。
但艾尔莉拉注意到了一个十分不合理的现象。
她现各大种族在展中,理论的展度都是远远过技术的,这并不总是好的,因为理论并不能凭空建立,它需要实验作为支撑才行。
然而问题在于,技术不支持。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越实际,但技术不行,技术无论好不好用,先得有才行。甚至于有些理论过于前,以至于这些理论不得不建立在一个又一个猜想之中。
这种基于猜想而建立的前理论很难起到所谓的正促进效果,甚至于在相关技术领域没有探明之前,还需要不少资源投入才能证伪。
现在这个现象有了正式名称——「纸面奇点」(papersguarity)
即理论的复杂度越文明实际工程能力几个数量级,导致知识体系出现「学术泡沫」,反而阻碍了后续的展。
像“期刊中充斥着无法被验证的「幽灵公式」,实验室却连基础模型都造不出。”这种状况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二,“阿斯洛夫循环”没有考虑生存。
艾尔莉拉现“阿斯洛夫循环”是在假定文明能够生存的情况下提出的,因为那个时候所探明的资源相当之多,所以并没有「资源断代危机」这一说法。
那时的人们对于展都抱有一种很乐观的心态,尽管早在阿斯洛夫时期就已经指出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但星际殖民潮和后续的种族战争让人们无暇思考这一点。
艾尔莉拉实际上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资源断代危机」生的可能,她只是出于恶魔的一贯思维,对这个理论进行纯粹批判,凭什么假定文明一定能存活?
实际上这个想法只是她一气之下想到的,因为恶魔那时刚刚结束天灾年代,而她的身份比较敏感,刚好是放浪者。彼时的她正忙于应对清算,所以才在一气之下有了这赌气般的想法。
但灵感有时就在这么一瞬之间,对啊,文明在什么时候会死去呢?这个想法如闪电般划过这位睿智恶魔的脑海,她忽然意识到,从未有人认真的思考过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以上两点是着名的「艾尔莉拉质疑」,实际上它本该去掉质疑二字,以艾尔莉拉的才华绝对能在有生之年为这两个质疑找到合理的解答。这样的话,世代理论有大概率在她这一代就完成。
然而可惜的是此时是年,距离艾尔莉拉被处决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年了,这位聪慧的孩子最终于年月被活体分尸后投入育生池,生命定格在她岁。
世代理论的再一次展就要追溯到树生纪,o年,刻刻夏学院教授奥列文维克多表了《基于艾尔莉拉质疑对阿斯洛夫循环的修正模型》一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式提出了「纸面奇点」、「资源断代危机」等概念,并系统的提出了「赌徒文明假说」(thegaberhypothesis,gch)。
然而在介绍赌徒假说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下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关于资源断代的解释。
资源断代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技术水平下,文明所能开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在资源耗尽前无法展至下一个文明阶段来获得新资源,那么这个文明就会陷入资源断代危机。
在理解资源断代这个概念后,该假说将文明展的本质看作为一场赌博,而理论则是文明能够选择的手牌,因为理论总是要远多于技术的,所以文明的选择有很多。
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展所要求的技术却是很严格的,举个例子,在星际旅行展过程中,光技术和空间技术都是可选且理论支持的,但最后的选择是空间技术,光技术因为时间膨胀并没一实际效益。
技术在赌局中扮演出牌策略,即如何打出「手牌」以及打出哪些「手牌」。
而资源则是文明的「筹码」,技术的每一次出牌都要消耗筹码。
核心框架:
理论(手牌):代表文明的“可能路径”,但并非所有理论都能被有效利用。
技术(出牌策略):决定如何筛选、优化和实际应用理论,类似于赌徒的“下注技巧”。
资源(筹码):是推动展的硬通货,必须在耗尽前赢得“下一轮”(即技术突破带来新资源)。
核心法则:
“赌局不可逆”:一旦资源(筹码)耗尽且未获得新收益,文明将陷入“破产崩溃”(如技术停滞或社会倒退)。
这样的形式已经类似于现代世代理论的最终模型了。
但仍旧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悖论
「无限赌徒悖论」(fitegabersparadox)如果某个文明永远靠“下一轮赌局”续命,那么文明最终能在一场场的赌局中幸存下来吗?是否意味着存在“必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