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明军在萨尔浒之战惨败,辽东的局势彻底陷入被动,最后失去了大部分辽东领土。
而且明朝因为战争的原因,在军事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开支,只能依靠它增加赋税维持,可是沉重的赋税又激化了国内的矛盾,明朝从此在内忧外患的两面打击之下越陷越深。
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为何惨败?在后金的铁蹄之下,号称万的明朝大军竟然毫无还击之力,多位将领当场战死,此战甚至敲响了明朝的丧钟。
那么明朝惨败于萨尔浒的原因究竟为何?这次事件是否真如表面的那样简单?
上期视频讲过明朝与后金爆的萨尔浒之战,明朝的四路大军最终惨败于努尔哈赤。这场战争的结果也直接加了明朝的灭亡。
其实,对于明朝在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绝对不是单纯的一个因素所造成,而是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员方面的多个问题于一体。
先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本人。他曾经为了避免辽东地区的采矿利益被官僚体系在暗中抽拨,于万历二十四年派出了许多太监去往辽东监控。
但是太监这个群体并非明神宗想象中的那样省心。比如高淮,他一到辽东便大肆剥削工人和欺压百姓,结果直接导致了万历二十八年的东民变乱。
可是高淮并未因此收敛,他甚至把手伸向了前屯卫军的粮饷,还对军中的将士实施了许多凌辱行为。
这些将士最终忍无可忍,随即以实怀柔的名义动兵变。高淮因为无法收场,害怕被杀而跑回了关内,这便是历史上的高淮乱辽事件。
其实,在高淮祸乱辽东之时,建州女真的领努尔哈赤正在飞展。《中州野录》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少壮强勇之夫,十去其五。”
大概意思是辽东地区的青壮之人有一半因为不满朝廷而投向了建州女真。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的快强大与皇帝任用太监有着一定关系。
而且,明神宗长期的怠政不朝导致了明朝在万历中后期的官员断层。
官僚体系因为没有新代官员的及时补充而崩溃,所以萨尔浒之战时的明朝将领平均年龄都已过了o岁,反观后金军队,除了努尔哈赤以外,基本都是身强体壮的壮年军士。
其次是明朝的兵力问题。明朝当时号称万大军进辽东,但实际纸面兵力只有o万,而这个数字其实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水分。
当时的明朝军队吃空饷以及克扣军饷的情况非常严重。比如说,在萨尔浒之战的万历年间,即使是嘉靖年间的庚戌之变,明朝对此也是深有感触。
当时的鞑靼以万大军兵临京师,明朝立即组织禁军抵抗,而京师的名册之上登记的十几万禁军,在校场点卯之时实际只有人,可见吃空饷的人数是多么庞大。
而且现有的士兵一半以上都是老弱病残。嘉靖皇帝见此状况,立即号召各地军队进京勤王,然而天子脚下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远离京城的地方部队。
几十万人的在册数据,抵达京师之后仅有万多人,可见嘉靖年间吃空饷的情况是多么严重。
而万历年间的明神宗比嘉靖皇帝躺得更平,成了彻彻底底的甩手掌柜。所以这种情况在萨尔浒之战的万历年间只会更糟。
比如萨尔浒之战的明军兵力,所有清朝史料都记载为o万,号称万,但是后来有学者认为《三朝辽史汇编》的记载最为实际,也是最为详细的数据记载,明朝的兵力只有人。
而且在学案监察御史陈王庭的一道奏疏中表示,西路主力杜松部队虽有万人,但实际只有万。
所以以此来看,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投入的实际兵力存在着很大的水分,剩余的十几万人都是空饷空额的数字,基本没有太多的兵力优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最要命的是,明朝的中枢系统掌握的虚假情况会直接导致命令的错误下达。
比如战死万之后,朝廷会认为还有万人马,但实际剩余兵力可能只有万,朝廷对于接下来的决定就会出现严重的错误。
在萨尔浒之战开始之前,明神宗就一再催促统帅杨镐赶紧开战,这便是因为掌握了错误的信息。明神宗以为自己有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否则断然不会贸然催促。
除了吃空饷之外,朝廷欠饷也是家常便饭,很多士兵都是食不饱腹。而朝廷一旦下军饷,就会遭到各级将领的层层盘剥。
我们知道火铳必须经常保养,但根据史书记载,明朝军队中的三杆火铳就有两杆不用,这与士兵吃不上饭有着很大关系。
包括士兵身上的护具,很多士兵除了胸背披甲之外,其余部位完全没有防护,可再看后金军队,从头到脚全是铁甲,就连很多战马也不例外。
所以明军在这样的差距之下又怎能战胜装备精良的后金军?
我们总会以为携带重型火炮就会占据主导优势,但在丘陵起伏、河道纵横的东北地区,沉重的武器和火药就会举步维艰,这与一马平川的草原作战完全不同。
所以按理来说,在运输艰难的情况下,明军应该步步为营、缓步推进,但在萨尔浒之战当中,各路明军并未进行针对性的战术部署,火器的优势也就没能得到有效的挥。
其实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为了避免被后金军队牵着鼻子走,采用四路分兵的战术应对高机动性的后金军队本无不妥。
但是分兵进攻需要各队之间的高度配合,某支队伍应该在何时何地出现,又该如何配合其他队伍完成战略目标,都需要极其优秀的信息沟通。
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dududu诸朝陪我刷短视频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