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我则在一旁默默准备,等待皇帝清理完一切后欢迎我的到来。”
夏白笑意盈盈地看着郭桓。
但这个笑容落在郭桓眼中,却让人不寒而栗。
夏白坚信皇帝会对朝廷展开大规模清洗。
他也坚信,皇帝对户部下手,并非由于新的核算方法。
那只是一种借口罢了。
在夏白看来,此事实则是一次*,士大夫借此试探君王底线,故而君王采取了极为强硬的手段。
然而,郭桓对此毫无察觉。
郭桓面容严肃,正色问道:“有何证据?”
夏白摇头,目光坚定地看着郭桓,“我也在疑惑。”
作为旁观者,他清楚郭桓难逃此劫,只是历史上有关郭桓案的细节记载模糊不清。
这类大事,通常与政治息息相关。能让朱元璋如此重拳出击,必然是触及了他的心理底线。
否则绝不会走到这一步。
更何况,胡惟庸案刚过,朝堂上短时间内应无人胆敢挑衅朱元璋。
这正是让夏白不解之处。
郭桓缓缓起身,认真思索起来。
他也觉得此事并非无中生有,经夏白提醒,更是隐约嗅到阴谋的气息。
忽然,郭桓灵光一闪,眼中闪过一丝惊恐。
他明白了。
军饷!
除了军饷,再无其他可能。
郭桓声音微颤,“是军饷。”
“一年前,陛下就提及过北伐。”
“陛下意欲彻底清除北元在辽东的势力,可当时六部核算后发现,若要击溃北元太尉纳哈出的军队,朝廷至少需调动二十万大军。除兵部外,其余五部皆持反对意见。”
“毕竟十七年前,朝廷刚经历过一次北伐,财政状况早已捉襟见肘。”
“朝廷根本无法承担二十万大军的开销。”
“在陛下的坚持下,户部只能向各地地主和商贾‘借款’。”
“据户部估算,这种方式相当于将赋税翻倍征收。虽然在陛下默许下勉强推行,但即便将全国的纳税比例提高一倍,也需数年才能筹齐北伐所需的军费和粮草。”
“户部内有不少官员对此十分不满。”
郭桓的声音愈发颤抖,他已经逐渐看清*。
皇帝这是打算拿户部开刀。
------------
听到军饷二字,夏白瞬间明悟。
他终于明白郭桓案的真正缘由。
郭桓贪了吗?
毫无疑问,肯定贪了。如此巨大的利益,谁不动心?
但更大的背景其实是北伐。
朱元璋此生最引以为豪的只有两件事:赶走外族统治者和调和南北方的矛盾。前者是他毕生追求的政治成就,洪武年间北征共达十三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