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夏白并未察觉其中隐忧,然而如今他已完全领悟。
十三次!
即便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度,但如此频繁的战争仍让百姓难以承受。最后不得不靠征收赋税来维持军需。
按照卫所制度的规定,每战需从军户中抽调两名成年男子,一名为主力战士,另一名作为辅助人员随行;若主力阵亡,则需家中再次补充一名新成员。在那个劳动力极度匮乏的时代,这样的做法无疑让许多家庭陷入困境。
更何况明朝几乎每隔一年就要发起一次北伐行动。
男性劳动力的大量损耗使整个社会面临严峻考验。短期战役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但长期下来就必须依赖官方调配资源。
夏白内心深处感到阵阵寒意。他忽然想起了一句话:“无数黎民百姓生于战乱之中,在污秽泥泞里辛勤劳作,最终客死他乡。他们活着如同荒草般卑微,死后也无人问津,然而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用生命守护着那座象征权力与荣耀的金殿。世上再无更高贵的回报。”
这就是朱元璋正在做的事情——为了留下千古流传的伟大业绩,不惜榨干天下万物。
“荣华富贵从来不属于平民百姓,而那些默默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却大多出身平凡。”夏白喃喃说道。
郭桓等人同样成为所谓丰功伟绩背后的牺牲者。
朱元璋渐渐衰老,不知还能活多久。尤其是去年经历了一场重疾后,他更加渴望尽快实现心中的目标——早日完成驱逐敌寇的任务,并彻底消除北方对国家构成的威胁。在这种紧迫的心情驱使下,他动用了绝对权威*各级官员为即将到来的战役筹备粮草物资。
可是郭桓等人对此态度消极,并未表现出足够的积极性,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
因此才爆发了这次针对财务状况的大规模审查行动。
导致他们丧命的原因就在于违背了皇帝的意志。
皇上的丰功伟绩绝不能被任何人质疑。
作为臣子,只能服从命令。
朱元璋真的不清楚郭桓等人的*行为吗?
他当然清楚这一点。
甚至正因为知道郭桓等人*,才特意指派他们去筹措军费。
户部的筹款方式本就不清白,而朱元璋绝不会承认这些,更不会真正承担那些所谓的“借粮”,于是需要有人替天下的怨恨背锅,这个人选便是郭桓等官员。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他们全部处决。
死无对证。
夏白回过神来,理清这一切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老朱确实心狠手辣。
至此他终于明白了《明史·刑法志》中关于郭桓案的记载:牵连到各地官吏,死人数以万计,搜刮的赃物遍布全国,导致许多小康家庭倾家荡产。
简而言之,朱元璋这次狠狠敲打了天下。
通过惩治与郭桓勾结的同党,他将民间富庶之家的财富洗劫一空。
手段之毒辣,令人发指。
难怪后来引发了民愤,为了平息众怒,那些审理此案的官员也被杀害。
然而,那些被强行敛取的钱财却尽数流入国库。
此事已成定局,再无任何更改的余地。
朱元璋接下来北伐所需的军费,正是依靠这次从百姓身上榨取来的脂膏。
夏白终于明白,为何当初朱元璋会如此大方地拿出五万两银子给他,因为朱元璋早已布下了一个一本万利的陷阱,他算计的是人性,算计的是郭桓等官员的贪婪与私欲。
而这些人果然中计,也被牢牢套住。
他们根本无力辩驳。
因为他们确实从中获利,只是普通百姓却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但朱元璋毫不在意。
他关心的是如何彻底击败北元。
夏白皱眉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