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变化,也许就是打破了郭桓的幻想,将残酷的*暴露无遗。
郭桓静静地站着。
他已放弃挣扎。
挣扎早已无意义。
当陛下催促军费时,他们的命运就被决定了。
即便他未从中取利,尽职尽责,也毫无作用。
陛下需要的军费太多,根本筹不足,只能靠威胁索取,可陛下仁慈,怎会对百姓施此手段。
那便只能由户部自行决定。
身为户部的三号人物,他怎能置身事外?
比起皇上的功绩,臣子的生死算不了什么。
这是臣子的荣耀。
郭桓转身走向大厅,心中忽然想起夏白曾经的话。
当今圣上,把百官当作雇工,将万民视作奴隶。
他当时不以为然,此刻却觉得说得在理,自己确实像雇工,只因不够干净,注定受罚。
那文官如此,武官呢?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哈哈。”
郭桓苍凉的笑声在庭院中回响。
久久不散。
------------
应天府街巷间。
夏白心事重重地行走。
他仍在试图理清头绪。
他反复思量,最终认定一个事实:朱元璋已经年迈。
朱元璋从血腥战场中崛起,本非惧死之人,但他忧虑的是自己生前未能完成的事务。
于是朱元璋焦急万分。
北伐不仅是稳固自身政治成就的方式,也是清除继任者道路上潜在的障碍。他对所有臣子都不信任,更不愿将这些大事托付给朱标或其他继承人。
他担忧朱标无法压制满朝的猛将悍臣。
因此,在他离世之前,必须将一切可能威胁皇权的力量彻底清除,无论付出多大代价。
最初借胡惟庸一案清洗了浙东文官集团,如今又通过郭淮案重创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文官势力,几乎完全剥夺了李善长在朝廷的影响力,最终将这位有可能成为“司马懿”的人物彻底处置。
这是针对文官的行动。
武将也同样难逃厄运。
蓝玉、冯胜等人,即使后人认为若朱标健在蓝玉就不会丧命,但在朱元璋时代,这种说法本身站不住脚。
正如他偶然看到的一句话,用在蓝玉身上同样成立。
蓝玉虽无反叛之心,甚至朱元璋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具备反叛的实力,拥有篡夺皇权的威望,这本身就是他的罪。
蓝玉与朱标有亲属关系,但与朱元璋毫无瓜葛。
朱元璋眼中只有朱家的千秋大业,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存在都将被清除。
只是当下残余的元军尚未消灭,蓝玉、冯胜等将领尚有价值,待残元势力削弱,不再对明朝构成威胁时,便是朱元璋挥动屠刀之时。
政治领域中不存在情感。
即便朱标健在,朱元璋也会采取行动。
朱元璋绝不能容忍明君在位而满朝皆是悍臣的局面。
夏白感慨一声。
从此大明将步入一段动荡时期。
君疑臣,臣惧君。